超過17萬人涌上街頭,數百人被捕,約100所高中停課海陸證券,多地鐵路交通暫時中斷。法國總統馬克龍“閃電”任命的新總理勒科爾尼在正式上任第一天就面臨嚴峻考驗——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一場席卷全國的大規模游行示威。
9月10日,法國多座城市爆發了名為“封鎖法國”的抗議活動,數以萬計的示威者走上街頭,抗議前任總理貝魯此前提出、旨在削減財政支出的預算草案。當天,法國巴黎街頭警察阻止示威者用垃圾桶封鎖街道。內政部統計顯示,全國總計超17萬人參加抗議活動,警方共逮捕473人。部分行業將在18日舉行罷工和示威,巴黎主要機場預計將有四分之一的航班被取消。
勒科爾尼是馬克龍任內的第七位總理,也是不到兩年時間里被任命的第五位總理。他在法國國民議會“三足鼎立”的情況下能否逃脫“短命”怪圈?不支持率創新高的馬克龍該如何安放自己的“歐洲雄心”?陷入政治分裂和財政僵局的法國該何去何從?
海陸證券
勒科爾尼年僅39歲,已有20余年從政經驗。他被法國媒體視作“馬克龍的忠實追隨者”,屢創法國政治史之最。2017年,馬克龍出任總統后,勒科爾尼進入內閣,歷任地方政府部長、海外事務部長等職務,是唯一一位持續在任至今的部長級高官。2018年,他參與處理了巴黎“黃馬甲”運動,并在馬克龍發起的全國大辯論中擔任重要角色,通過對話幫助平息民憤。自2022年5月起,勒科爾尼出任國防部長,是法國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就任時僅35歲。在任期間,他制定了一項2024年至2030年總額達4130億歐元的國防擴張計劃,被視為法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預算計劃。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劉晨認為,馬克龍選擇勒科爾尼一方面因為兩人關系密切,另一方面也考慮到法國當前面臨的大規模社會抗議。勒科爾尼曾在“黃馬甲”運動及擔任海外事務部長期間積累了處理社會危機的經驗,馬克龍此時選擇他出任總理,希望他能在當前復雜局勢下穩定社會。
除了眼下的社會騷亂,接連導致兩位前總理下臺的財政預算依然是勒科爾尼上臺后繞不開的難題。前總理貝魯7月發布法國2026年財政預算草案海陸證券,原定10月14日在國民議會進行審議并投票。不過,該預算草案遭到反對黨派批評,加上執政黨聯盟議席不占優,草案預計很難獲得過半數議員支持。貝魯為推動預算草案,進行信任投票,但仍然失敗,其前任巴尼耶也因預算問題下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曉徑表示,在法國當前政治格局下,換誰當總理都可能“短命”。目前,法國國民議會呈“三足鼎立”格局,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占190席,位居第一;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聯盟“在一起”占161席,排名第二;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占123個席,排名第三。左翼聯盟和國民聯盟兩大反對黨派所占議席數之和已經超過國民議會絕對多數(289席)。
貝魯的黯然離場表面上是一份預算案的“翻車”,實則也再次暴露了馬克龍執政多年的深層積弊。當總統的“雄心”撞上持續數年的預算赤字,頻繁換人成了他轉嫁內部壓力的應急策略,卻也將法國拖入了“換人—僵局—再換人”的“惡性循環”。
法國的政治僵局始于去年6月的提前議會選舉。當時,執政黨復興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大幅落后于極右翼的國民聯盟。為阻止極右翼勢力迅速崛起,馬克龍宣布解散國民議會并提前舉行議會選舉。然而,這場政治豪賭的結果不盡人意。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得票領先,其次是執政黨聯盟,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排名第三。這一結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馬克龍阻止極右翼上臺的初衷,但也讓他領導的中間派進一步喪失議會主導權。議會分裂為左、中、右三派,政府在議會缺乏穩定多數派支持,從而陷入僵局。
議會分裂直接影響了政府財政政策的推進。法國預算赤字已持續數年,很多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大量投入,入不敷出成為常態。各黨派為自身利益算計,甚至為反對而反對,將國家利益置于次要位置,導致財政政策難以推進。2024年,法國財政赤字已達到GDP的5.8%,而歐盟要求成員國將赤字控制在3%以內。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法國公共債務與GDP之比已達114%,目前債務以每秒5000歐元的速度增長,預計明年償還債務的成本將達到750億歐元。
為改善財政赤字,前總理貝魯提出了2026年預算計劃,目標是削減438億歐元的財政支出,包括削減兩個公共假日,醫保支出增幅減半等。這一方案遭到反對黨派批評。分析人士指出,左翼主張通過對富人和大企業增稅來填補赤字;右翼強調保護本土產業和維護傳統福利體系;而中間派更傾向于通過削減開支來滿足市場和歐盟的要求。在這場關于“誰來為危機買單”的博弈中,各方立場涇渭分明,互不妥協。
同時,貝魯的財政預算也沒有獲得民眾支持。法國奧多克薩調查公司8月底開展的民調結果顯示,八成以上法國民眾反對削減兩個公共假日。長期以來法國的高福利體系讓民眾較為依賴社會福利,不少民眾不愿意為了國家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近年來,多家國際評級機構連續下調對法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高昂的赤字問題一直難以解決,法國政府每年年底往往被迫推遲預算出臺。
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和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的政治分裂和財政僵局不僅影響國內,也牽動整個歐洲。法國龐大的債務規模與持續的赤字問題已經成為歐元區的一大隱患。法國若爆發危機,可能引發傳染效應,動搖歐元區的整體穩定性。不過也有分析指出,未來幾個月不會爆發新的短期債務危機,歐洲央行可能會出手購買法國國債來穩定局勢,目前其他歐洲市場面對的風險仍處于可控范圍。
法國債務問題引發歐元區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有限,但持續的財政赤字和政治僵局正在削弱外界對法國的信心,也削弱了法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德國總理默茨上臺后,外界曾期待“德法軸心”重啟,然而法國政局動蕩讓這一“軸心”難以正常運轉,對歐洲一體化構成隱憂。法國政局不穩和經濟發展不力,將削弱其在歐盟內部的主導作用。法國是歐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一直在歐盟機構內部享有別國不可替代的影響力。法國政局不穩會對其在歐盟內部的活動能力形成掣肘。
與此同時,法國的困境也會削弱歐盟整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如果法國2026年財政預算遲遲無法落地,其國防開支恐將面臨壓縮,這可能會波及法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在俄烏沖突背景下,一旦法國無法繼續作出援助,歐洲勢必面臨誰來填補這一缺口的棘手問題。法國一向在外交上敢于特立獨行,但如今更可能陷入“只說不做”的境地,從而削弱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整體影響力。
法國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歐洲整體面臨的挑戰。高福利社會模式在經濟增長長期乏力的背景下難以為繼。同時,極右翼和民粹勢力在歐洲多國政壇崛起,使政治格局更加碎片化。如果這一趨勢持續海陸證券,歐盟的決策機制可能陷入僵局,歐洲一體化進程或將面臨新的不確定性。
創盈配資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