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閱兵式上我要配資,編號21的GJ-11“利劍”無人機再次亮相。最值得關注的是其機翼處新增加的折疊鉸鏈——這可不是簡單升級,而是明明白白指向艦載化改造。
結合076型兩棲艦“四川號”徽章上出現的同款無人機輪廓,基本實錘了中國正在打造全球首款艦載隱身戰斗無人機。
別看美國早些年搞過X-47B,但現在早就涼透了;俄羅斯S-70壓根沒打算上艦;歐洲那幾個演示機型更是早早收場。眼下真正能把隱身無人機搬上甲板的,只有中國,這是實打實的裝備代差。
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艦載隱身無人機意味著什么。傳統航母艦載機受限于飛行員承受能力,作戰半徑和滯空時間都有天花板。而GJ-11能飛6個小時,從航母起飛直接覆蓋第一島鏈全境。更狠的是它能完全自主起降、偵察、打擊,甚至能多機組網協同作戰——這根本不是簡單替代有人機我要配資,而是在重構海空作戰體系。
展開剩余51%076型兩棲艦配上GJ-11,瞬間就從“直升機運輸平臺”升級成準航母。電磁彈射加持下,無人機可以滿載彈藥出擊,執行防空壓制、前沿偵察、精確打擊任務,還能給殲-15、殲-35當“忠誠僚機”。有人機在后面指揮,無人機往前沖,既降低戰損風險,又提升作戰效能。這種有人/無人協同模式,才是未來海空戰的正確打開方式。
更值得琢磨的是GJ-11的AI自主能力。算法控制全流程任務執行,人工智能處理目標識別、戰術決策,甚至能自主協調編隊突擊。這背后是中國在軍事智能化領域的厚積薄發——無人機早就不只是“遙控飛機”,而是空中智能節點。
從戰略層面看,艦載隱身無人機將徹底改變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以前美軍航母靠著有人機優勢耀武揚威,現在中國不僅有了電磁彈射航母,還率先搞出艦載隱身無人機體系。福建艦未來帶著幾十架GJ-11出航,打擊半徑和持續作戰能力完全不虛傳統航母,成本還低得多。
軍工科技競爭從來都是國家實力的綜合博弈。中國能率先突破艦載隱身無人機,靠的是電磁彈射、人工智能、隱身材料、衛星通信等一系列技術的集群突破。這不是單個裝備的領先,而是整個軍工體系的躍升。
未來海上較量,誰掌握智能無人作戰體系我要配資,誰就掌握主動權。中國這次顯然搶到了先手。
發布于:山西省創盈配資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